投資避免追漲殺跌慣性
投資避免“追漲殺跌”慣性
投資避免“追漲殺跌”慣性 更新時間:2010-3-23 1:02:07 雖然 《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銷售費用管理規定》已經實行一周,但基金為銀行“打工”的行業現象仍然沒有改變。而且隨著近期市場震蕩,新基金首發規模也創下新低,再次顯示了新基金發行存在 “好發不好賺,好賺不好發”的規律。
行為金融學專家分析這是市場“追漲殺跌”慣性所致,精明的投資者不妨反向操作,在市場低迷時“潛伏”新基金,提前布局新一波行情。
基金業資深營銷人士回憶,股票型基金最好賣的時候是2007年三季度,但當時入場的不少持有人到現在都沒有掙錢。2008年下半年的時候股票型基金最難發,但當時頂住壓力發的基金后來基本都為投資者賺了錢。
據WIND數據統計顯示,2009年凈值增長前八名的偏股型基金中有4只基金是2008年下半年成立的。這4只基金充分把握了2009年快牛行情之前的建倉時機,均取得了100%以上的凈值增長率。這4只基金首發規模都很小,除一只基金有13.88億元外,其余3只基金首募規模均未超過4億元。
同樣的現象也出現在上一輪牛市的起點2005年下半年。統計數據顯示, 2005年6月份,上證指數跌破千點,新基金的首募規模降至15億元,隨后的7月份,新基金平均首發規模更是只有5億元。但是在這個階段發行的新基金后來也多數取得了優秀的業績,產生了很多今日的明星基金。
對于上述現象,行為金融學專家分析指出,散戶在做短期市場判斷時主要依據過去一段時間市場的走向,從而導致一種 “正反饋”行為,也就是所謂的 “追漲殺跌”:市場上漲時,基金申購如潮,但因市場已到達高位,短期內繼續大幅上揚的空間有限,反而不一定賺錢;反之,市場表現不佳時,多數人對基金的申購興趣會降至低點,但是此時反彈的機會反而更大,獲利空間也會更多,這就是 “好發不好賺,好賺不好發”現象形成的原因。因此,投資者如果能克服“追漲殺跌”的習慣,選擇在市場低位投資基金,獲得較好收益的可能性反而更大。
當前市場處于震蕩期,如果布局基金,選擇新基金還是老基金好?通常,當大盤處于上漲行情時,新基金需要建倉時間,而老基金在牛市到來之前可能已擁有熱點板塊和個股的較低持倉成本;當行情處于震蕩整固且后市中長期存在機會的時候,新基金的優勢更加明顯——新基金有3-6個月建倉期足以對抗震蕩期,建倉期內還可以通過結構性布局、打新股、購買債券等手段積累安全墊。
聲明:本頻道資訊內容系轉引自合作媒體及合作機構,不代表自身觀點與立場,建議投資者對此資訊謹慎判斷,據此入市,風險自擔。